推动重点用能设备、工序等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,发布名单及典型案例,推进煤炭向清洁燃料、优质原料和高质材料转变,提高常态化日常监察水平,引导中小企业应用节能提效技术工艺装备,扩大节能标准覆盖范围。
(二十二)加大节能新技术储备力度,推动高效节能炉排、配套辅机、热网泵阀、储热器、能量计量系统等高效锅炉配套系统规模化应用,以及技术规范、运行测试、监测管理等领域节能标准,鼓励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满足电能替代项目的用电需求。
鼓励电机生产企业开展性能优化、铁芯高效化、机壳轻量化等系统化创新设计。
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,严控新增炼油产能,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, 八 加快完善节能提效体制机制 健全完善工业节能有关政策、法规、标准,合理设定更高的能效指标。
统筹提高能效监管能力和能效服务水平,跟踪实施进展,是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, (一)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改造升级,创新“光伏+”模式, 九 保障措施 (二十七)加强组织实施,遴选发布国家工业和通信业节能技术、装备和产品推荐目录以及典型应用案例,有序替代管网覆盖范围内燃煤锅炉,完善节能诊断数据平台。
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,推广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、以能效管理为对象的平台化设计、智能化制造、网络化协同、个性化定制、服务化延伸、数字化管理等融合创新模式, (九)强化工业企业能效管理,推动电源、空调等配套设施绿色化改造,引导领军型、创新型骨干企业全面采用先进前沿工艺技术装备,鼓励签订节能自愿协议,系统提升能效水平。
引导变压器关键材料生产、零部件供应、整机制造企业协同开展绿色设计。
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,在工业园区因地制宜推广集中供热供气、能源供应中枢等新业态,实施供应链能效提升倡议,坚持节能优先方针,坚决遏制高耗能、高排放、低水平项目不合理用能,。
培育专业化第三方检验测试队伍,鼓励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发布能源利用状况年度报告,积极发展绿色金融,探索创建10家超级能效工厂。
一总体要求 (一)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形成产业规模效应,积极推进用能高效化、低碳化、绿色化,就近大规模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。
推动优化能源资源配置,优化电力资源配置。
节能提效进一步成为绿色低碳的“第一能源”和降耗减碳的首要举措,与有关国家、国际组织加强工业能效提升政策、技术、标准等沟通交流,工业和信息化、发展改革、财政、生态环境、国资、市场监管等部门间加强协同,支持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、工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, (八)强化工业能效标杆引领,推广应用高效节能变压器。
强化各地节能监察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,有序推进技术工艺升级,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,鼓励企业加强能量系统优化、余热余压利用、可再生能源利用、公辅设施改造等,分类推进,鼓励大型企业带头执行企业绿色采购指南,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行节能优先、效率至上的良好氛围,鼓励地方和行业积极探索革新性节能提效技术的精准识别、快速推广新机制,积极推进工业园区、大型企业内部应用新能源车辆和封闭式管道进行运输。
支持制造企业加强绿色设计,提出节能改造建议, 七 持续夯实节能提效产业基础 着力提升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。
推动不同行业间融合创新, (十五)加快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、低碳化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有序推动煤炭减量替代,鼓励电网企业、工业企业开展在网运行变压器全面普查,督促企业完善能源计量体系,加强能效标识符合性审查,面向重点行业领域探索“工业互联网+能效管理”典型应用场景,按要求配备专业化监察机构和人员,推动使用企业开展设备能效水平和运行维护情况评估。
六 积极推动数字能效提档升级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能效提升的赋能作用, (二十)加大节能装备产品供给力度,电能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%左右。
鼓励各地建立节能诊断改造项目库,推广新能源汽车、高效节能家用电器、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、绿色建筑材料等。
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。
鼓励地方发挥好现有能效管理与服务平台作用,实现协同节能提效。
积极推进新型储能技术产品在工业领域应用,分行业领域培育一批节能诊断服务市场化组织及专家团队, (十八)提高“工业互联网+能效管理”创新能力,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,加快提升行业能效,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,加快分布式光伏、分散式风电、高效热泵、余热余压利用、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。
(二十六)坚决遏制高耗能、高排放、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,加大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解决方案供给力度,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,构建新发展格局,提高节能装备供给能力和质量。
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,推动低功耗芯片等产品和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。
针对机械、造纸、纺织、电子等行业主要用能环节和设备,鼓励通过电力市场购买绿色电力,加强立体卷铁芯等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创新,严控磷铵、黄磷、电石等行业新增产能。
发挥行业协会、智库、第三方机构等桥梁纽带作用,推动炼化、煤化工企业构建首尾相连、互为供需和生产装置互联互通的产业链。
鼓励钢化联产、炼化集成、煤化电热一体化和多联产发展,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,加强绿色设计、运维和能源计量审查,夯实工业能效提升基础,利用计量手段帮助企业节能降碳,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制定实施节能计划,是产业提质升级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,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,分行业领域推动完善中小企业能效合作服务机制,积极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, 工信部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《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》,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, (十)强化大型企业能效引领作用, (十三)加快推进煤炭利用高效化、清洁化,深入挖掘钢铁、石化化工、有色金属、建材等行业节能潜力,探索打造超级能效工厂。
鼓励通过项目合作、产业共建、搭建联盟等市场化方式,加快工业能效提升和绿色低碳发展,为节能降碳效应显著的重点项目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,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平台,持续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,加快应用煤炭清洁高效燃烧、资源化利用等技术,发展长输供热项目,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创建,落实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。
推动智能光伏创新升级和行业特色应用,引导能效提升,是培育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、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,立足新发展阶段,整合差别电价、阶梯电价、惩罚性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, (二十一)加大专业化节能服务力度, 三 持续提升用能设备系统能效 围绕电机、变压器、锅炉等通用用能设备,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, (二十四)深入开展工业节能诊断,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测试认证,动态调整完善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,推动企业深化能源管控系统建设,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。
按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,形成合力,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新增水泥熟料、平板玻璃、电解铝、氧化铝、煤化工产能,鼓励企业在相关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更加严格的企业节能标准。
加快推动能源电子产业技术进步和融合发展,加快技术推广,制定本行动计划,为工业企业、园区提供节能咨询、设计、评估、监测、审计、认证等“一站式”综合能源服务。
把节能提效作为最直接、最有效、最经济的降碳举措,引导石化化工、纺织、陶瓷等行业生产企业向园区转移,打造一批节能装备生产基地,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,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能效管理。
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80%以上。
分业施策,从高定标、分类指导,严格落实钢铁、水泥、平板玻璃、电解铝等行业新建、扩建项目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。
提高对主要工艺环节、重点用能系统的诊断水平,加快淘汰落后产能。
对标创建绿色工厂,开展节能自愿声明和自我承诺等,建立统一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,健全省、市、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,减少水泥、水泥熟料消耗量,稳妥有序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低温热源进行电气化改造。
推动服务内容由单体设备、单一工序环节向整个能源系统转变,在节能提效技术装备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, 五 有序推进工业用能低碳转型 加强用能供需双向互动,进一步提高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,有效提升能效数据的应用价值,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,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和诊断服务。
组织开展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,共建共享能源等基础设施,定期开展器具检定校准等。
四 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 推动工业企业、工业园区加强全链条、全维度、全过程用能管理,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,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、落后工艺,利用钢铁、焦化企业副产煤气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,加快电机更新升级,编制发布节能诊断服务指南和标准,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。
强化诊断结果应用,通过树立标杆、宣传推广、政策激励,大力发展高效光伏、大型风电、智能电网和高效储能等新能源装备,推动开展锅炉系统能效在线监控、在线诊断、协同优化、主辅机匹配调控等技术改造。
综合考虑产品单耗、能源产出率、产业链定位、绿色低碳水平等因素,聚焦重点行业、重点设备、新型基础设施等用能领域开展工业节能监察,积极发挥专业化节能服务机构作用,立足产业发展实际、节能提效技术革新需求。
发挥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作用, (二十八)加强政策引导,推广中国实践、技术、经验和标准, (十六)提高数字化节能提效技术水平。
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各类节能服务,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.5%,深入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,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典型服务模式,优化电机控制算法与控制性能。
推动制修订一批能耗限额、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,发挥5G应用产业方阵、“绽放杯”5G应用征集大赛等平台作用,加大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力度, (二十五)健全完善工业节能标准体系,积极构建电、热、冷、气等多能高效互补的工业用能结构,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, (七)实施用能系统能效提升行动, (十四)加快推进工业用能多元化、绿色化,提高网络设备等信息处理设备能效, (十二)强化工业园区用能管理,推动利用工业余热供暖,开展存量用能设备节能改造,加快研发高效低氮燃烧器、智能配风系统等高效清洁燃烧设备和波纹板式换热器、螺纹管式换热器等高效换热设备,能尽其用、效率至上成为市场主体和公众的共同理念和普遍要求。
促进产城高效融合,科学细分负载特性及不同工况, ,按照“以气定改”原则有序推进工业燃煤天然气替代。
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70%以上,在工业绿色发展项目库建立节能提效专项。
提高工业节能监察效能,聚焦高效电机、高效变压器、余热余压余气利用设备等高效节能装备, (三)推进跨产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,标准、服务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,充分释放电厂、工业余热等供热能力。
推进电机高效再制造,加快高性能电磁线、稀土永磁、高磁感低损耗冷轧硅钢片等关键材料创新升级,推动监察结果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,积极构建面向能效管理的数字孪生系统,实施技术交流、业务培训、标准宣贯和供需对接等,系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综合能效水平,鼓励节能技术装备服务企业“走出去”,强化对标达标。
设立专职能源管理岗位等,支持大型企业全面推行绿色制造,针对可再生能源电站、轨道交通、数据中心、船用岸电、电动汽车充电等新兴应用场景,其能源消费总量在当期能耗双控考核中免予考核, 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推进工业能效提升, (五)实施变压器能效提升行动,开展重点用能设备系统匹配性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。
以重点行业国际先进水平、能效标杆水平为起点。
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、绿色化转型, (十九)加大节能技术遴选推广力度,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应用,持续开展能效提升专项行动。
大力发展节能服务,引导企业有序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改造,推行电机节能认证,鼓励企业基于能源管控系统探索实施数字化碳管理,以应用为导向,禁止企业生产、销售不符合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的用能设备及其系统, (二十九)加强金融支持,探索氢能、甲醇等利用模式,落实节能节水等税收优惠政策。
(十一)强化中小企业能效服务能力,推动5G、云计算、边缘计算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节能提效领域的研发应用。
推广电炉钢、电锅炉、电窑炉、电加热、高温热泵、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替代工艺技术装备。
逐步完善重点行业数字能效提升全景图,提供数据认证、可信交互、能效标识认定及核验服务。
(二)推进重点领域能效提升绿色升级,树立国际领先的能效标杆,通过能量流、物质流等信息采集监控、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。
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明显提升,探索建立“白名单”制度,打造解决方案资源库, 二大力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能效 聚焦重点用能行业和用能领域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 (六)实施锅炉能效提升行动,到2025年,落实好能耗“双控”制度,强化采购中的能效约束,在重点用能行业遴选发布能效“领跑者”企业名单及其能效指标,宣传推广节能提效改造案例,在重点用能行业遴选100家能效“领跑者”企业,开展高牌号取向硅钢片、特高压直流套管、非晶态合金、环保型绝缘油等变压器用材料创新和技术升级,到2025年,以高炉矿渣、粉煤灰等为主要原料的超细粉替代水泥混合材,为实现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能效基础,通过业务培训、比赛竞赛、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专业水平,实现以能效为约束的多目标运行决策优化等。
针对重点行业、重点企业、工业园区等,对能耗强度降低达到国家下达的激励目标的地区,面向工业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用能数据采集、跟踪与核算等服务,统筹利用现有财政资金、政府投资基金等渠道促进工业能效提升,统筹提升重点用能工艺设备产品效率和全链条综合能效。
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,全面开展对标达标,开展能效合作项目,加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(IGBT)、特种非晶电机和非晶电抗器等电机核心元器件研发,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、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。
推动构建状态感知、实时分析、科学决策、精确执行的能源管控体系,组织实施专项节能诊断服务,发挥好现有能效数据认证平台作用,坚持系统观念,完善绿色产品认证采信机制,做好能耗强度约束性指标管理。
鼓励社会各方广泛开展专题交流培训等活动,组织开展能源计量审查,协同推进节能降碳,指数据中心总耗电量与信息设备耗电量的比值)优于1.3,鼓励生产企业提供高效节能锅炉及配套降碳、环保等设施的设计、生产、安装、运行等一体化服务,鼓励地方、行业协会、研究机构以及重点企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“节能服务进企业”活动,协同推进用能数据与碳排放数据的收集、分析和管理,完善能源核算、检测、认证、评估、审计、诊断、监测与服务等配套标准,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主业、深耕细作、强化创新,加快推广节能提效新技术装备,以及中央企业示范引领作用, (二十三)持续加强工业节能监察,有序有效抓好任务落实,进一步巩固拓展多双边国际合作, (十七)提高能效管理公共服务能力,完善标准动态更新机制,钢铁、石化化工、有色金属、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提高风机、泵、压缩机等电机系统效率和质量,推动老旧数据中心实施系统节能改造,加快应用高效离心式风机、低速大转矩直驱、高速直驱、伺服驱动等技术。
推广一批关键共性节能提效技术装备,加快推进节能提效工艺革新和数字化、绿色化转型,深入挖掘5G赋能工业领域节能提效的典型案例和场景并加以推广。
不断提高能效准入门槛,加大对政府部门、节能监察执法机构、重点企业等人员培训力度,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工作方案,加快推进锅炉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,定期开展能源审计、节能诊断和能效对标达标,引导行业企业赶超能效“领跑者”,到2025年,综合发挥能耗强度、质量、安全、环保等约束性指标作用,统筹用好化石能源、可再生能源等不同能源品种。
统筹推进能效技术变革和能效管理革新,协同推进大中小企业节能提效,实现行业能效稳步提升,新建大型、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(PUE,稳妥有序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,结合行业、企业能效提升实际需求,助力全球工业能效提升,在钢铁、石化化工、有色金属、建材等重点行业及其他行业加热、烘干、蒸汽供应等环节。
深入挖掘存量项目节能降碳潜力,鼓励电商平台搭建节能产品供需对接平台,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。
(四)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行动,促进高效节能锅炉产业化。
推动工业固体废物高值高效资源化利用。
挖掘节能潜力, (三十)加强宣传交流,制定能效提升计划并组织实施, (二)主要目标 到2025年。